喜庆的春节总是孩子们最开心,大人们最忙碌的光景。烟花爆竹、压岁钱、糖果、兔子灯……这些东西对70后、80后来说就是春节最好的注释。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和难忘的记忆。虽然如今,80后的我已告别了收压岁钱的岁月,转而变成要派送压岁钱了。但鞭炮、糖果、兔子灯的影像依就存留在我孩提时美好的回忆中。当然,最值得一提的那就是爸爸包的汤圆。
爸爸的祖籍是宁波,而宁波最有名的莫过于宁波汤圆。打我在幼儿园时,每年的大年三十,爸爸总会边看春晚边包汤圆。而我呢,也最爱在这个时候趴在桌角边看着爸爸包汤圆,并观察时机,在馅儿快包完时上去凑凑热闹,包一些幼儿园里学的实心小汤圆。
爸爸包的汤圆非常有特点,包汤圆的工具也十分简单。一个和面用的大脸盆,把面粉倒入其中,原本松松散散的粉末在几个春晚节目后就已变的结结实实了。接下去就开始将一个个事先准备好的猪油芝麻馅包入面粉中了。爸爸的汤圆和如今能买到的汤圆有很大的区别,那就是,个小、皮薄、馅子多;味美、好看、耐回味。抓起一团面粉,揉搓成长条状,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将“面条”拧成一段段,放在左手手心中,然后开始用拇指搓揉。三下两下,一个非常袖珍的白色碗状就出来了,接着放入事先搓揉成圆球的馅,和上“碗口”,很快一个汤圆就完成了。那时幼儿园刚教我们做没有馅的小圆子,于是那会儿我也会进场在旁边掺合着给爸爸添乱,弄的父子俩满脸的面粉,活像京剧中的大花脸。即使有我的“配合”,爸爸包汤圆的速度依然相当快,不长的时间几十个汤圆就整齐划一的摆放在搁有毛巾的盘子中了。每一次下汤圆也是我最爱凑热闹的,因为在下汤圆的时候爸爸不仅会给我讲为什么汤圆会从沉在锅底,到浮起来的物理知识,而且还能欣赏爸爸包的汤圆从雪白厚实到吹弹可破。每次透着皮看到那黑黑得馅子,都不禁让我口水直流。从那时起,大年三十晚的爸爸包汤圆成为我生活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大餐。
如今,爸爸也已近退休年龄,家人们爱护他,不愿让他再为大家操劳。因此,现在每年元宵节,家中的汤圆都是买现成的。但现在每当吃汤圆时,对我来说似乎总少了那样一份儿时的味道。也许是因为幼年爸爸包的汤圆留给我太深刻的印象,让我至今仍特别钟爱吃汤圆。每到一处只要有汤圆,总会点上一份,但却再也没有遇到过像父亲亲手制作的那小巧、精致、吹弹可破且诱人的宁波汤圆了。
评论